1994

佚名 2022-07-29

作为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25年,“数字地基”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流量正在重中的角色扮演。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互联网从业者谈论流量的颜色变化,如何解决流量的束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家话题。互联网电子商务巨头纷纷下乡刷墙。投资者表现出非常清晰的流量导向。渴望流量的企业家被昂贵的成本压垮了...

作为中国互联网基础流量运营的风向标“百度联盟峰会”,也将2019年的主题定为“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从流量联盟升级为用户联盟。似乎有兴趣告诉外界,百度联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量联盟,而是在百家号、短视频、智能小程序等产品的支持下创建的生态联盟。似乎有兴趣告诉外界,百度联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流量联盟,而是在百家号、短视频、智能小程序等产品的支持下创建的生态联盟。

然而,流量本身是否会引起焦虑取决于我们的理解“流量”的角度。早在10多年前,一些企业家就抱怨流量变得昂贵。新网站获取流量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就像滚雪球,但最终还是诞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超级App。即使在今天,有人抱怨交通业务越来越难做,也没有人从下沉的市场挖到一桶又一桶的金子。

互联网流量战争就像一场雾中看花的游戏。它似乎找不到办法,但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看看中国互联网流量竞争的历史,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清晰的时间节点,甚至总结经验和规律。

01 精英时代

1996年深秋,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个巨大的品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如果你沿着路标寻找,你会找到一家曾经是中国互联网标志性旗帜的英海威公司。

不幸的是,今天,英海威的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后来有媒体把英海威的落魄定义为“在雾中领先”,既选错了商业模式,又找错了竞争对手。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失败者的赞美一直很少,却忘记了具体的历史背景:1994年4月,中国开通了64条K国际专线。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流量,甚至没有多少人思考如何从互联网上赚钱。

网易、搜狐、新浪、腾讯、阿里有网易、搜狐、新浪、腾讯、阿里、新浪、腾讯、阿里、百度等。如果知识库存更丰富,也可以说天涯、猫扑、西祠等。BBS。

在这些先驱或巨头的背后,要么是张朝阳、李彦宏等见证硅谷传奇的海归,要么是丁磊、马化腾等技术极客。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翻译社”起家的马云。

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精英们比99%的人更早接触到互联网,他们也清楚杨志远和DavidFilo制定的“游戏规则”。在只有几十万用户的小众世界里,与讨论相比“流量”,人们更愿意猜测互联网能改变什么。

中国互联网的萌芽可以说是一群精英掀起的飓风革命。

尽管新浪在1998年世界杯期间以24小时滚动新闻的形式赚取了18万元的广告收入。然而,当2000年科技股泡沫出现时,大量网站死在赚钱的临界点上,即使是著名的新浪、网易和搜狐最终也被删除“垃圾股”帽子不是互联网今天常用的帽子“流量变现”,但移动梦网和短信分享。

由于搜索引擎的衔接,流量争夺战的兴起。

02 草根崛起

查阅CNNIC1997年网民数量仅为63万,到2001年初,全国网民数量已飙升至2250万。

当互联网泡沫逐渐过去时,人们恢复了对互联网的热情,生活在泡沫中NSS,还交出了可观的成绩单:2003年搜狐广告收入达到2950万美元,新浪广告收入超过4000万美元。在网游中尝到甜头的网易,总收入高达6565万美元。

互联网完全沸腾了,门户、论坛、IM、电商、网游……此时几乎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在酝酿之中,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努力扩大人流。这个时候的历史主角,还有名不见经传的个人站长们。

当一个人面对一台电脑时,他可以操作一个网站。门槛似乎低于今天的自媒体。

原因是互联网上的内容已经从稀缺到充足再到过剩,以解决问题“获取有效信息”搜索引擎自然成为刚性需求,彻底改变了互联网内容分发的逻辑。

此时,百度的崛起与个人站长达成了默契。搜索引擎为基层站长带来流量,百度联盟带来收入。成千上万的小人物构成了百度交通帝国的毛细血管。

高潮出现在2005年,百度正式登陆纳斯达克,首日开盘价达到66美元,最终收于122美元。百度当日股价上市幅度超过Google前一年的年收入也掀起了中国互联网流量争夺战的第一波浪潮。

搜狗、爱问、搜搜等一大群劲敌开始发力,李开复带着“谷歌”走进中国,阿里以40%的经济利益和35%的投票权换取对雅虎中国的控制...然后打开搜索引擎“战国时代”,谁拿到搜索入口,谁就掌握了互联网流量的命门。

直到2009年,谷歌在中国逐渐失败,爱问、雅虎、搜索等逐渐失去体力,这场流量争夺战才结束。

03 列国纷争

2005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大的早已轰动一时,小的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比如Foxmail被转售给马化腾,张小龙加入腾讯负责QQ邮箱;张一鸣今年从南开毕业,成为个人站长的千分之一;王兴想从校园开始SNS开始创业,做校内网。……没有人知道下一波互联网流量狂潮在哪里,但他们都看到了流量的力量。

2010年以后,中国的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的互联网习惯从PC转移到手机上,也让无数创业者看到了瓜分新流量入口的可能性。

这场流量争夺的炮火,从一开始就相当凶猛。“微博”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百度等都加入了战场。然后是团购造成的“千团大战”,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激烈的交通竞争。

同样是CNNIC2013年至2016年3年,中国网民数量仅增加1亿人,远低于前20年中的增长率。微信、微博、淘宝、手百、今日头条等超级用户诞生了App,流量竞争几乎是疯狂的,但大多数都是巨人或巨人的代理人。

鉴于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不妨尝试剖析下“列国纷争”格局原因:

从浅层次上看,巨人有钱有流量,逐渐成为吞噬流量的巨兽,生态化成为统治互联网江湖的唯一手段。比如百度移动互联网转型,外界关注百度频繁的战略投资,2011年百度联盟被忽视“三大跨越”,从搜索时代到开放时代,百度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增长的基石。

在深层次上,人口红利的二次爆发使许多互联网企业家误判了流量竞争的本质,首先吸引流量,然后逐渐思考如何实现。互联网联网流量竞争的原因是“烧钱”在前提下,最终不可避免地向巨人求助,站队成为最后的选择,也进一步加剧了巨人瓜分流量的事实。

但结果,数据岛、信息墙等负面影响逐渐形成,流量聚集在少数公司手中,创业成本只会增加。

04 结盟运动

在流量焦虑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它“搜索为王”的年代,虽然也是巨头林立,现状却没那么糟,至少流量成本还没那么贵,流量获取的路径还是开放的,至少让大多数创业者都有饭吃。

确切地说,中国互联网股息的结束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流量概念。与早期赤裸裸的流量竞争相比,流量的精细运行已成为一个新的主题。特别是2018年以后,腾讯、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相继拥抱“小程序”,被视为打破数据孤岛、信息围墙的破解之道,并且逐渐出现了两大流派:

一是基于超级App流量引导。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刚上线的时候,一致的观点是丰富微信生态。小程序时代出现了一些异议。一种声音谴责腾讯想要创造类似的东西AppStore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微信摆出了更加开放的姿态。

既定事实是,微信在小程序和微信官方账号上的流量支持可能存在直系和非直系之间的差异。与2010年的垄断形象相比,主动向企业家分发社交流量、引导线下零售等,不再是利用资源挤压企业家的竞争方式。

二是基于开放路线的流量生态。

百度、支付宝等微信之后也在策划“小程序”,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个好消息。除了已经验证的社交流量外,搜索流量、电子商务流量和信息流量也在进行二次分发,开放程度也低于。

目前,支付宝小程序与淘宝、钉钉、高德等阿里系统兼容App,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实践应该更加彻底。它与爱奇艺、快手和58个城市建立了开源联盟。百度的智能小程序逐渐落地于腰部的非百度系统App,试着打破开放的姿势App流量闭环林立。

我愿意把这个时期描述为“结盟”在这个阶段,高流量增长的时代结束了。巨头们转向流量管理,从追求大而全转向精细化运营,并通过“结盟”形式不同程度地释放了开放信号,互联网流量竞争出现了新的形式。

05 混乱是阶梯

《权力的游戏》中有一句话: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

用来形容中国互联网的流量争夺战似乎并不过分。从蛮荒之地到诸侯并立,流量争夺战总是在混乱中建立起某种秩序,然后将格局重新平衡。

也许没有必要太焦虑。人口红利达到顶峰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网民的规模和在线时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从寻找增量到消化股票。互联网流量竞争远未结束,结局注定不会太糟糕,至少有两个“利好”的信号:

1.用户行为的变化和新流量入口的出现。

当互联网萌芽时,用户行为侧重于“看”,无论是门户,BBS还是不太发达的聊天室是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搜索引擎为王的时代,信息进一步爆炸,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开始集中在“搜”;移动互联网和超级App信息流的刺激,用户行为再次改变,开始习惯“刷”的动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典型的标志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用户的行为不会被冻结,典型的标志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例如,语音已经成为人机交互的新方式之一,信息获取的方式再次演变,只需要告诉人工智能想要什么,你就可以直接听或观看。特别是从百度、阿里等智能扬声器、智能汽车等领域的积极布局来看,用户行为是主动的“刷”人工智能入口,如语音交互,可能会成为新流量竞争的焦点。

2.巨头不再独裁,而是加速交通裂变。

微信为大而全的流量如何精细化运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腾讯的电商梦一波三折,微信流量却悄悄孵化出了拼多多这样的电商新贵。在腾讯新闻与今日头条正面对抗的同时,背靠腾讯有趣的头条成为内容生态系统的黑马。毫无疑问,许多新物种已经在交叉裂变过程中孵化出来。

不仅腾讯,百度似乎也有同样的计划,完成百、智能小程序等生态布局,百度流量指导不再局限于纯广告实现,挖掘一次性流量价值,而是帮助开发者将流量转化为用户,鼓励合作伙伴 留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